隨著不可再生能源的日趨枯竭,在世界各國產業政策的積極扶持下,太陽能光伏產業作為新能源領域開發利用的佼佼者近年來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本文以這一新興的朝陽產業為研究對象,根據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現狀,結合太陽能光伏產業結構及特征研究,分析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投資面臨的技術風險、市場風險、管理風險及政策環境風險,探討該產業的發展前景,挖掘產業投資機會,并提出對策。
1 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現狀
大力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我國優化能源結構,改善環境,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之一。太陽能光伏發電行業作為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行業中的佼佼者,近年來在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光伏市場的推動下,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特別是在傳統能源供應日益緊張、價格飛漲的今天,各個國家已經逐步意識到太陽能光伏發電具備永不枯竭、清潔、免維護等多種優勢,該產業是世界能源領域的朝陽行業,是未來能源發展的主要方向。該行業今后的大發展必然引領一場新能源開發利用的革命,從而徹底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我國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行業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迅速發展的過程。2000年以后,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的平均年增長率超過40%。2001年,我國光伏電池產量僅3兆瓦,2007年已達到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6年增長了600多倍,行業內涌現出了無錫尚德、天威保變等一批龍頭企業。目前我國的光伏產業鏈中,太陽能電池產量已占到世界總產量的30%。
國際和國內資本市場的火暴,引發了國內空前的投資熱潮,大量的民營企業、國有控股集團從傳統行業中轉型,以及私人投資、風險投資等各種投資主體,不顧自身的行業背景和經驗等條件約束,紛紛加入。大規模的盲目投資促成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表象繁榮,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還面臨著技術、市場、管理和環境等眾多風險卻被普遍忽視。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我國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太陽能光伏產業潛在的危機日益凸顯。當國外市場需求出現萎縮,國內市場需求不足的情況下,由于缺乏核心技術的支撐,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陷入瓶頸。
2 太陽能光伏產業投資風險分析
從目前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市場特點、產業鏈特點和產業集群分布上看,其投資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技術風險
目前,由于國內沒有掌握提純技術,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所需的上游原料主要依賴國際供應。國內多晶硅生產除了中硅公司等在自主研發外,還有一些廠家利用俄羅斯的多晶硅提純技術,但這些技術與國際先進的技術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還無法徹底解決高能耗和尾氣處理問題。目前,國際上絕大多數多晶硅生產企業都采用閉環改良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硅,這種技術基本上可滿足環保要求,但是發達國家對我國采取了技術封鎖,這個技術在我國還是一個空白領域。此外,企業一旦管理不善,還會造成有毒氣體泄漏,發生爆炸事件,這也給很多技術不成熟的企業埋下了安全隱患。
技術差距還將直接導致生產成本的提高。在中國提純單位多晶硅的耗電量是國際廠商的兩倍以上。從企業角度看,硅料項目的高風險還體現在投資巨大且項目建設及回收周期長等方面。通常一個硅料項目的建設周期長達2年,而要完全達產則需要4~5年時間。國內光伏發電技術的不成熟,使光電轉換效率尚未達到將光伏發電成本與傳統發電成本拉平或接近的程度,一般光伏發電成本在1.5元左右,與傳統發電0.43元的上網電價存在較大的差距,也阻礙了國內光伏發電進入商業運營。
(2)市場風險
國內外市場容量限制也使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面臨瓶頸。以產業鏈上游原料多晶硅為例,多晶硅作為太陽能產業發展所需要的重要工業原料,在我國市場上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價格也從最初的20美元/公斤一度飆升到了400美元/公斤。受暴利誘惑,國內企業對多晶硅的投資猛增。截至2009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蘇、云南等20多個省有近50家公司正在建設、擴建和籌建多晶硅生產線,總建設規模逾17萬噸,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倘若這些產能全部實現,相當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兩倍以上。雖然國內新能源的供給很大,但國內市場需求量卻相對較小,目前大部分產能依賴出口,占比高達?40%~?50%。以光伏電池為例,2008年我國總產量達2300MW(百萬瓦),其中97%的產品出口國外,出口總額超過100億美元。
國際上美國、日本、德國等主要多晶硅生產國都對多晶硅生產實行了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國內上馬的眾多多晶硅項目,實際上都是低水平重復建設,由此導致國內市場無序的價格戰和惡性競爭不可避免。在國際貿易摩擦日益激烈的今天,國外市場的任何波動,如通過行業政策或嚴格的市場準入資質來設置門檻,也會使投資者面臨巨大的國際市場風險。
(3)管理風險
多晶硅光伏電池產品產業鏈較長,而多晶硅的生產位于產業鏈的上游,由于技術限制,其產量供應控制在國外少數幾個廠家手中。話語權的缺失增加了管理者決策的主觀臆測性和管理風險。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從原料、設備、人力、經費等的投入到產品的形成,可能遇到的風險還包括:原材料缺乏或價格上揚;生產設備提前報廢;對生產技術人員的培訓及其對技術掌握初期估計不足;生產經費投入不足;成品的報廢率過高;水、電、煤等能源的供應問題等。
隨著光伏產品價格的持續下降,在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以低成本鎖定材料的長期供應,在國際、國內競爭不斷加劇的市場環境中打開和保持領先的市場地位,在不斷擴張產能的前提下保證設備開工率,這就要求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建設具備一支過硬的管理隊伍,確?萍佳邪l,保證技術不斷進步,保證擴張經營中資金鏈不斷裂。
(4)政策環境風險
目前在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尚未得到普遍應用,在鼓勵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一系列法律法規中也并沒有明確國家具體推行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的具體時間、要求和優惠條款。2009年9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風電、多晶硅等新興產業出現重復建設傾向,這是多年來中央首次就一貫支持的新能源產業發出產能過剩的警示信號。此后,國家環保部和國家發改委先后發文限制多晶硅進口。國內市場尚未大幅啟動,對國外市場的過分依賴必然受到國際間政治因素的影響制約。如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歐洲各國相繼調減了光伏補貼計劃,嚴重影響了歐洲企業的發展。2008年,占全球市場1/6份額的西班牙一年安裝了250萬千瓦光伏電池,超過日本政府的10年陽光計劃,而2009年西班牙安裝的光伏電池縮減到了50萬千瓦。在外需明顯不足的同時,歐美抵制中國低價產品傾銷的聲浪卻從輪胎行業蔓延至新能源領域。近期,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商德國Q-Cells、美國SunPower等大廠,陸續向當地政府呼吁,重視中國太陽能企業“低價搶單”的狀況,希望官方采取保護措施。國內外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給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行業的發展又帶來巨大的市場風險。
3 太陽能光伏產業投資的發展前景及對策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我國的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的速度過快與政策配套、技術進步和內部需求的矛盾正日益凸顯和激化。雖然從2008年四季度以來,全球太陽能光伏企業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中陷入了業績大幅下滑的窘境。但從根本上來講,多晶硅價格的“過山車式”波動源于太陽能光伏產業的過度投資。從長期來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泡沫被擠壓有助于產業長期健康發展。
我國近期陸續出臺了《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關于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的實施意見》、《太陽能光電建設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暫行辦法》等相關政策,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法》、新能源振興規劃等政策也正在積極制定中。一系列政策的導向性作用將有助于促進太陽能光伏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首先,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政策將逐步激活內需市場。國內太陽能光伏市場需求能否啟動取決于成本。目前太陽能發電成本依然在2元/度以上,大大高于常規火電、水電的成本,也無法和風電、核電競爭。近期的“太陽能屋頂計劃”將中等以上規模的太陽能光伏項目納入補貼范圍,單項工程應用太陽能光電產品裝機容量應不小于50kWp;目前太陽能光伏發電成本約為30~40元/Wp,計劃補貼20元/Wp,相當于成本的50%以上,發電單位成本可有效降至1元/度電左右?梢灶A見,受相關政策的刺激,國內太陽能光伏市場將逐步啟動。
其次,低成本仍是未來5年太陽能光伏產業的主要策略。我國目前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比重仍相對偏低,未來5年太陽能光伏產業投資策略應該由產能擴充轉移至各項技術的成本競爭,資金實力足、整合度高、管理能力強的企業才有機會存活。在次世代的光伏技術威脅下,晶體硅電池上下游產業鏈的整合力度將進一步強化。另外,根據我國的國情與消費習慣,各類低成本的光伏技術都將有其應用市場。
最后,從長遠看,核心技術仍然是發展的關鍵要素。核心技術的進步可以推動企業成本不斷降低,核心技術的掌握還決定著產品的性能和定價權。過去幾年,我國的太陽能電池行業和中國某些行業的經歷一樣,也在充當著代工的角色:一方面,國內太陽能企業高價進口多晶硅等原材料;另一方面,生產出的太陽能電池大部分平價銷往國外。這使得國內太陽能電池的生產利潤越來越薄,耗費國內能源和人力只能換取到微薄的代工費。長遠來看,掌握核心技術是未來太陽能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從投資角度看,應該密切關注創新能力強、有望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的企業。
(關鍵字:太陽能 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