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一詞,開年以來持續火熱。與傳統基建不同的是,新基建主要是指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之所以力推新基建建設,一方面是因為2018年傳統基建投資出現大幅下滑,成為拖累經濟增長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全球范圍內關于基礎設施的范疇正在不斷變化和擴展,基于此,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可為下一輪穩投資和穩增長提供新的發力空間。
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未來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心集中在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以及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稱,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2019年乃至今后一個時期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組成部分。
究其原因,吳琦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是穩投資、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優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途徑。當前我國正在培育和發展經濟新動能,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產業不僅是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此外,新基建建設更是補短板、促進協調均衡發展的重要支撐。這些產業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發展相對較為薄弱,需要大量投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列在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之前,進一步凸顯了新基建在補短板中的重要作用。
雖然基建投資的大方向已經確定,但在2018年社會融資和總信用收縮的背景下,今年勢必也會面臨資金來源不足的挑戰。所以,在新基建的建設方面,如何讓金融產品或創新工具為其提供資金支持顯得尤為重要。
在吳琦看來,首先可以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 的模式,通過少量的政府財政收入來撬動大量社會資本投入,這也是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規范的背景下的客觀要求;同時,地方可以通過基建專項債的方式加大投入,也可以將戰略性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基金、各專項發展基金等優先支持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此外,項目也可以通過項目收益債、專項債等債券品種融資,鼓勵和引導企業債投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從資金來源上來看,由于基建項目涉及金額較多且貸款期限較長,吳琦認為,保險資金是較為適宜的資金來源。而從銀行角度來說,由于單家銀行往往難以滿足長期、大額的資金需求,且銀行往往缺乏專業人才和相關管理經驗,因此,可以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下,通過銀團貸款的形式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具體到金融產品,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融資租賃等方式,盤活項目資產。
(關鍵字:穩增長 基建 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