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中山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下稱“中山低溫院”)的科研人員仍在忙碌,他們正在對全國首套萬瓦級超大型低溫制冷機進行內部改造。不久后,這臺裝備將被運送至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惠州研究部,投入大科學裝置中進行示范運行。
1月30日,中山低溫院迎來開園半年節點。隨著大型低溫制冷機和氫氦液化、儲運、技術方案的相繼落地,這里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開展大型低溫系統工程集成和測試研究條件最好的場所之一,助推中山低溫產業加速“熱”起來。
突破“卡脖子”技術
填補國內“空白”
大型低溫制冷裝備猶如一臺超大冰箱,可以將溫度維持在零下253℃至零下271℃,以生產乃至儲存液氫、液氦等珍貴資源,在航天工程、氫能源儲運、氦資源開發和許多大科學裝置運轉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我身后這臺在液氦溫區具有18kW制冷量的超大型低溫制冷機,不僅能在極低溫的環境下運行,還貫通了‘國產氣源、國產裝備、國產液氦’提氦全產業鏈,有力提升了我國氦氣自給能力。”中山低溫院制冷機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任志文介紹,它的誕生標志著中國在全球低溫制冷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徹底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國外壟斷。
近3年來,中山累計為低溫院投入近2億元科研經費,集中攻克一系列低溫領域的關鍵技術。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密集分布著一批國家大型科學裝置,超過一半的裝置都離不開低溫制冷技術,中山低溫院在這片低溫產業創新高地大有可為。
2024年6月,我國首臺(套)自主研制的5噸/天氫液化器成功落地中山低溫院。該裝備技術體系的建立打破了大型氫液化裝備受制于人的局面,為我國航天發射場液氫推進劑的穩定供應和氫能的儲運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最近,中山低溫院液氫綜合性技術研究及試驗基地項目正式獲得批復立項。”任志文透露,項目將建設國內首個民用液氫試驗基地,打造大灣區大型液氫綜合性試驗中心、液氫技術標準化中心、液氫裝備質量檢測中心,引領液氫技術研發及產業發展前沿。項目建成投用后將創造巨大經濟價值,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為中山乃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
(關鍵字:制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