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長期關注中國家電行業發展的產業經濟觀察人士,筆者最近有幸接受中央電視臺發現之旅頻道《發現中國》欄目組的采訪,參與了《家電網購,中國人創造的世界奇跡》紀錄片的錄制。
筆者同時也是一個消費者,對家電網購在中國的發展稱得上感同身受,不僅經常享受到這一新興業態給生活帶來的便利,也親眼目睹了這一業態從無到有,從不被看好到發展成主流的曲折歷程。
在風云詭譎的中國家電銷售渠道發展史中,有一個趨勢是勢不可擋的,那就是從百貨公司到家電連鎖大賣場、品牌專賣店,再到如今的電子商務網站,中間環節不斷減少,銷售渠道不斷扁平化、網絡化的大趨勢。而在順著這一趨勢發展的家電行業中,家電網購之革命性提升消費體驗以及顛覆性帶動行業轉型升級,放眼全球,都稱得上創造了世界發展的奇跡。
領先全球,讓美國人都羨慕
不少來中國工作、生活的美國人都發現,在中國,有些事情甚至比美國更方便,比如買家電。當他們美國的親朋好友不得不驅車去實體店,或者在一年一度的“黑色星期五”去百思買徹夜排隊搶購家電時,他們在中國只要隨時點點手機,就可以十分便捷地購買到高性價比的家電商品,享受到極速送貨、安裝等服務。這對他們來說是相當酷的事情,甚至讓他們中的很多人一回國就抱怨起美國生活的“不方便”。
根據美國流量統計公司ShopperTrak的統計,2015年美國“黑色星期五”的總交易額為132億美元。根據客流管理分析公司索博客(ShopperTrak)的數據顯示,2015年“黑五”美國線下零售店的銷售額為104億美元。而根據Adobe對超過4500家電子商務網站進行監控的AdobeMarketingCloud(AMC)統計,美國人在“黑五”網上購物花費只有約27.2億美元。“黑五”一直是以搶購家電為主要內容,可以看出,實體店在現階段仍是美國人的買家電的首選,網購家電占比則微乎其微。
中美家電消費方式出現大規模差異分化是在2012年。在那之前,中國家電大促銷還是聚集在五一、十一黃金周等傳統節假日,以蘇寧、國美等家電連鎖店為主戰場,中國人還和美國人一樣,要去這些家電連鎖實體店面購買家電商品。
但在2012年“815電商價格大戰”出現之后,情況就有了變化,家電網購迅速走進中國人的視野,中國人的家電購買趨勢迅速從線下轉移到線上。2013年2月,奧維云網曾針對消費者網購大家電做過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有89%的中國人表示接受網購大家電。
發展到今天,中國人接受家電網購的程度更是高到讓很多外國人都吃驚,很多年輕的中國消費者根本沒在線下看到過樣機,僅憑著電商網站的圖片、參數、說明等信息就會下訂單購買數千元乃至上萬元的家電產品。
大勢所趨,在全面不被看好中奇跡般崛起
先于美國實現家電網購的普及化,中國是如何做到的?
眾所周知,家電體積大、重量重,不少品類還需要上門安裝、調試,家電網購所需的配套物流一直被認為是網購業務中的世界性難題。
美國沒有普及家電網購的原因不外乎此。在美國,物流成本很高,互聯網巨頭亞馬遜等都是把物流外包給第三方物流公司如UPS、聯邦快遞等,而想通過第三方物流去控制家電成本,根本不可行。
盡管電商的高度發達讓中國人習慣了網購,并認為家電網購也將自然而然到來。但中國的物流成本同樣奇高,京東集團CEO劉強東曾說過,中國大量的企業利潤被物流吞噬掉了。
那么,有沒有一個先進的物流體系,能夠改變物流成本奇高的局面,從而大幅拉低家電成本,讓家電網購的普及化成為可能?
這一問題,京東給出的答案是自建物流。對于第三方物流和自建物流,劉強東是這樣區分的——對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物品的搬運次數越多,它的業務就越好;而京東自建物流的目的恰恰與之相反,是為了減少物品的搬運次數,提高送貨效率。
基于這一“物流觀”,劉強東力排異議,從2007年開始就實施自建物流和倉配一體化計劃。但在自建物流的優勢還沒有浮出水面之前,外界不僅紛紛質疑這一“燒錢”計劃(實際上全部轉化成了京東物流、倉配等固定資產),對京東發展家電網購這一新興業態也全面持否定態度。當時傳統家電連鎖巨頭曾下過斷言,稱家電線上規模不可能超過10%;而京東投資人也不看好家電網購;有部分京東內部員工甚至認為劉強東做出這一決定是瘋了。
不過事實的發展證明,正是這一系列被今日資本總裁徐新稱之為“前無古人”的戰略決策,奠定了今天京東服務的高效和企業的成功。基于自建物流體系,京東特別為家電等大件商品開發了信息系統。在該系統中,根據整個物流的信息系統的連接,家電商品從消費者下單開始,中間基本沒有停頓環節,能夠以最快的效率向下傳遞,將家電網購全流程的時間控制在最快——也就是京東能承諾送達的時間。
從被壓制到被效仿,帶動家電行業轉型升級
也正是基于這一自建物流優勢,底氣十足的京東在2012年815這個奇跡點,一舉改變了家電行業的市場格局,并徹底顛覆了家電消費觀和家電行業發展觀,促使線下家電連鎖企業紛紛向線上轉型。
京東家電事業部總裁閆小兵曾這樣評價“2012年815電商大戰”,“電商最大的優勢就是效率高,說京東發起價格戰,其實這個詞是不準確的,與其說是我們發起價格戰,不如說京東把這個行業的‘遮羞布’掀開了,讓全國人民看到了家電行業定價的真相是什么。”簡而言之,這次價格大戰的本質是京東通過發展自建物流,大幅拉低了家電售價,將被物流層層“盤剝”的成本還給了消費者。
他認為,京東之所以成功,就是憑借先天的優勢,把握住了“勢”,“互聯網不是萬能的,電商也不是萬能的,所謂洗牌,一定先是先淘汰掉行業里價值鏈不精簡、成本效率不高的渠道”。
在閆小兵看來,早期國美、蘇寧的崛起是因為他們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做連鎖賣場,在這些城市,人口集中,需求量大,開線下店的效率更高,所以取得了成功,但是之后大規模擴張,效率越來越低,“包袱”也越來越重,店面成本增加,樣機增加、展臺增加,人員增加,為了維持巨大的開店量,只能不斷地增加廠商的點位來保證利潤。
線下家電連鎖業近年來頻頻出現的“關店潮”,佐證了這一點。2012年之后,隨著線下實體門店的房租、人工成本一路高漲以及消費習慣的變化,家電連鎖賣場經營壓力越來越大。2013年2月,歐洲最大的家電連鎖品牌——萬得城宣布關閉其在上海的7家門店。2014年12月,全球最大的家電及消費電子連鎖賣場——美國百思買對外宣布,將旗下的五星電器出售給浙江佳源房地產集團,這意味著百思買徹底退出中國市場。
而中國本土的家電連鎖零售商盡管近年來對門店網絡不斷進行優化、調整,但門店總數基本上停滯不前,這也意味著中國家電連鎖零售市場的高速增長時代一去不返。“得線上者,得天下”,成了中國家電零售市場的客觀事實。在此大勢下,蘇寧、國美等中國家電連鎖巨頭近年來也開始加大力度開始向線上轉型。
如今,家電零售市場網絡化和電商化,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家電網購市場規模也連年急增,形成了京東居首,天貓位居其后,國美、蘇寧跟隨的“一極多強”的穩定格局。這一過程,是“傳統渠道壟斷”到“京東成為第一銷售渠道”過渡的過程,見證了中國家電電商奇跡般的發展。
在《家電網購,中國人創造的世界奇跡》紀錄片中,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副理事長徐東生說過,中國家電網購應該是全球領先的,家電網購的水平代表了整個網購的水平,因為家電在所有電商品類中是比較難的,不管是美國日本,還是歐盟國家,同樣都做不到。
所以,筆者認為,如同中國奧運健兒在里約奧運會上摘金奪銀,家電網購在中國的發展,一樣值得我們自豪。
(關鍵字:家電 網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