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關于“3市節能進度被亮"紅燈"”的報道見報后,江蘇省有關部門和相關市負責同志均高度重視,立即研究,制定對策,確保完成節能目標任務。
記者同時獲悉,今后一段時期,被亮“紅燈”的徐州、常州、宿遷3市將被暫停審批高耗能項目。
分管副市長緊急研究對策
江蘇省經信委發布的節能進度“晴雨表”每次都送給省委、省政府和各市主要領導,成為節能工作的“指揮棒”,有關各方對此非常關注。
昨日,蘇州市分管工業和節能的副市長浦榮皋通過“政務通”看到本報報道后,下午2點即召集市經信委緊急查找原因,研究對策。“蘇州雖然是"黃燈",不算最嚴重,但經濟總量大,市領導明確叮囑不能掉以輕心。”蘇州市經信委節能處處長張元春介紹。
到市政府去研究對策之前,蘇州市經信委就對1-4月節能情況做了分析,但浦榮皋看過后,要求繼續細化相關指標,并與無錫、南京等亮“綠燈”的省轄市“對標”。“市政府要求我們馬上發布"晴雨表",將節能壓力傳遞給各市縣區,加強對節能工作的動態管理。”張元春透露。
在被亮“紅燈”的常州,市經信委副主任張志強的電話不斷,包括當地媒體的跟進采訪。“被亮"紅燈",壓力本來就很大了,媒體一報道,我作為分管主任就給放到火山口上"烤"了。”張志強透露,昨天已開始研究對策,“馬上將深入鋼鐵、有色金屬、水泥、化工、紡織印染等重點用能行業,挨家挨戶檢查用能設備的運行情況和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
同樣被亮“紅燈”的宿遷、徐州,也立即行動起來。“雖然宿遷處在工業化加速期,做大總量的壓力較大,但市領導明確表示,節能是一道"紅線",要嚴格控制能耗過快增長。”宿遷市經信委節能處處長許多透露。
用能大戶成最大“影響因子”
省政府去年7月26日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節能工作的意見》,其中對節能“晴雨表”有一系列支撐措施,包括區域限批、暫緩接電。“作為新建項目的主要審批單位,我們發改委嚴格按照省政府的意見,對亮"紅燈"的市暫停審批、核準和備案鋼鐵、有色金屬、化工、造紙、建材及單晶硅、多晶硅制造等高耗能新建及擴建項目。”省發改委副主任王漢春告訴記者。
“這些用能高的項目,江蘇現階段仍需要發展,但必須遵守一個前提,新擴建項目的能耗不能高于我省制定的嚴于國家的地方標準,不管當地節能是否被"紅燈"預警。”王漢春表示,徐州、常州、宿遷何時“解禁”,需要節能“晴雨表”轉為“黃燈”或“綠燈”后再重新評估。
同處蘇南,蘇州亮“黃燈”、南京亮“綠燈”,而去年蘇州是“黃燈”南京是“紅燈”。這是為何?“分行業對比發現,占據南京能源消耗總量15的石化行業今年開工不足,能耗總量下降快。而蘇州的鋼鐵、化纖等產能遠高于南京,雖產品價格下降而生產設備沒停,能耗自然就下降得慢。”張元春分析。
省經信委副主任顧瑜芳分析,今年經濟出現下行情況,對節能降耗是有利的,因為部分高耗能行業用能減少,但部分地區仍被“紅燈”、“黃燈”預警,說明部分行業仍需要加強用能調控。記者了解到,常州正在完善迎峰度夏期間的有序用電方案,重點調控用能大戶;宿遷將對能耗超限額企業征收懲罰性和差別性電價;蘇州將制定嚴于國家和省里的能耗標準,開展企業對標工作。
持續調整結構是根本之道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各地針對節能的舉措大部分仍然是“減存量”,而在“控增量”上力度有限。
“依靠淘汰落后產能、常規技術改造進行節能的空間,已經很小,江蘇的部分行業、企業能耗已經做到國際先進甚至領先水平,應該說完成"十二五"節能目標任務的難度大于"十一五"。”顧瑜芳坦言,目前節能走到了“能否倒逼調結構、轉方式”的臨界點。
但是,節能與發展相互矛盾的情況普遍存在。對此,省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田伯平表示,要把節能降耗任務提升至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各級政府在考核時不能“經濟發展第一、節能降耗第二”,否則,節能工作就硬不起來。當前,在堅持技術節能的同時,要利用現有的行政、稅收、法律等手段促進技術節能為主轉向結構性節能為主。
持續調整產業結構,很重要的一點,是加強新上項目能耗評估,從源頭控制能耗過快增長。有關人士指出,當務之急要改變“發改委管項目審批、經信委管后續節能”的“兩分離”局面,因為,項目一旦投產,再怎么通過技術節能都是“擠牙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