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油田變熱田,實現由油氣企業向油氣、熱力和電力供應“三聯供”,是企業轉型中長期的發展方向。
國內老油田經過數十年開發,目前普遍進入中后期,新增儲量品位下降以及開發成本上升成為普遍特征,加快老油田發展轉型成為當務之急。具體到轉型路徑,一方面要通過技術進步將剩余油氣資源利用好,讓難動用儲量動起來,繼續為國家和社會貢獻油氣能源;另一方面要發揮油田既有的資源和技術優勢,以此支撐新的非油氣業務的發展。其中油田地熱、余熱開發成為重要發展領域。
油田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可供利用,這是轉型發展的基礎。據國內地質專家測算,中國大慶、遼河、華北、勝利、中原以及河南等油田主要熱儲供發電功率可達3000MW,中國主要油區10公里以內地熱資源量相當于1.8萬億噸油當量。余熱利用是油田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2018年我國原油產量約為1.9億噸,按油井產出液含水率90%計算,油田采出水總量約17億噸。相關專家的測算若利用10℃溫差,可利用余熱資源量折合標煤240萬噸。如果能將這部分余熱回收利用,用于油田伴熱輸油,可替代大量天然氣,是油田節能減排和降本的重要嘗試。
國內外油田依托自身優勢開發利用地熱的成功案例為轉型提供了前車之鑒。美國的Teapot Dome油田曾于2008年9月成功實施油田地熱發電項目,項目運行首年發電量達到586MWh。國內勝利、華北、遼河、江漢、冀東等油田已大量開展地熱能開發利用,地熱已成為支撐老油氣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此外,國內油氣田相關機構也在積極探索油田地熱發電路徑,油田地熱發電預計是未來油氣田轉型發展的又一看點。
讓油田變熱田,實現由油氣企業向油氣、熱力和電力供應“三聯供”是企業轉型中長期的發展方向。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對未來我國能源發展做出了系統規劃,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將達到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的20%,到2030年將達到30%。就目前的發展形勢看,老油氣田的轉型已成為事關油氣田自身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將油田變熱田的步伐要加快。具體到實施路徑,可考慮以下方面。
將油田的熱利用與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結合起來。我國的主力油氣田多位于北方供暖地區或夏熱冬冷地區,油田職工以及所在地區居民有冬季供暖需求。依托工程技術優勢,加快所在地區地熱資源開發;同時通過技術改造及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將條件具備的廢棄井利用起來,發展面向自身以及來自地區市場的多元客戶的供熱業務,力爭成為支撐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以及煤改地熱工程的領軍者。
將油田地熱開發利用與分布式能源的發展結合起來。分布式能源由于具有能源供應靈活以及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特點,相對于集中能源供應功能的經濟性正在政策和發展模式的變更中逐漸表現出來。分布式能源的基本特征是強調電力多元供應,體現的是電語言。油田既然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未來的發展轉型應將地熱的開發利用與風力、太陽能的開發利用充分結合,實現熱電聯供與微電網。目前國內的不少油田已在這一領域做出成功的實踐和案例。
從現實的發展條件看,油田轉型完全脫離油氣田自身資源實現脫胎換骨的變化并不現實,畢竟外部市場的容量有限。現實的途徑還是需要立足油田自身的資源和條件,通過資源整合挖潛謀得新的發展機會。油田變熱田的提法雖已有歷史,但并不過時。
(關鍵字: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