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天威集團正式公告確認,由于2014年度發生巨額虧損,資金枯竭,無法支付總額15億元的2011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據8550萬元的應付利息。
天威集團是央企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成員企業,2010年銷售額超百億,為何如今連利息也難以負擔?外界分析把原因歸于天威集團曾經豪賭的新能源領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天威集團2001年進入光伏產業,除了上市公司保變電氣(600550,SH)外,還先后在四川成立多家公司主營光伏太陽能相關產品。
本月初,保變電氣收到四川省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的裁定,正式宣告其參股子公司樂山樂電天威硅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樂電天威)破產,也標志著保變電氣布局的多個光伏項目均告失敗。
實際上,2014年初保變電氣就已開始收縮其新能源業務,當時被外界認為是“斷腕自救”。盡管在第一大股東兵裝集團的不斷幫助下,保變電氣2014年扭虧為盈,但已不再堅持曾經強調多時的輸變電+新能源“雙主業”戰略。
光伏子公司陸續破產
14年前,天威集團開啟了其宏偉的光伏計劃。
記者昨日在天威集團官網上看到如下介紹:天威集團于2001年進入光伏領域,目前已形成了以晶體硅太陽能電池、薄膜太陽能電池以及光伏系統集成和應用為主導的光伏產業集群。
多年發展中,保變電氣成為了天威集團布局光伏的主要載體之一。借助保變電氣,天威集團將其觸角伸向有“西部硅谷”之稱的四川樂山。
2005年9月,保變電氣收購了四川新光硅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光硅業)35.66%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新光硅業曾是國內最早一家投產千噸級多晶硅的企業,被稱作“光伏業的黃埔軍校”,媒體稱其最初資產一度高達近20億元。
隨后,保變電氣在光伏領域的步伐加大。2007年,保變電氣再次在光伏領域拋出大手筆投資,與岷江水電(600131,SH)共同成立了天威四川硅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天威硅業)。天威硅業總投資26.57億元,保變電氣持有其51%股權。投產1年后,天威硅業就“創造了驚人的業績”,并在2010年實現凈利潤533.08萬元。
2008年1月,保變電氣又與樂山電力共同組建了樂電天威,并持有樂電天威49%股份。
除此之外,天威集團還于2007年在四川成都注冊成立了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和天威新能源(成都)光伏組件有限公司。
好景不長,趕上光伏行業“繁榮期”末班車的天威硅業率先在低谷中倒下。2014年1月2日,保變電氣發布公告,宣布“將以債權人身份申請公司控股子公司天威硅業破產,目前已被法院受理”。值得注意的是,申請破產的兩年前,天威硅業就一直處于停產檢修的狀態。2014年1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天威硅業廠區調查時也看到,那里已沒有生產的跡象。
在天威硅業之后,新光硅業與樂電天威也相繼走上停產技改、申請破產的道路。2014年12月,新光硅業大股東川投能源公告了前者正式破產一事。遇冷的多晶硅生產不光讓保變電氣債務纏身,還增加了該公司與其他股東之間的嫌隙:2014年樂山電力因債務問題將保變電氣告上法庭。
不再堅持“雙主業”
實際上,在申請天威硅業破產時,天威集團已經意識到應在新能源領域收手,否則很有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
統計顯示,自2013年以來,保變電氣的大股東兵裝集團通過增資、資產置換等多種方式,累計為其注資了120億元,保變電氣也曾計劃豪擲10億元資金幫助天威硅業完成技改。
一再“輸血”下,保變電氣終于在2014年扭虧為盈,交出了6770萬元凈利潤的成績單。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保變電氣的“雙主業”戰略已經發生了調整。財報顯示,新能源產品在保變電氣主營收入中的占比,從2011年的35%下降至2014年的不足0.01%。
“公司上市之初是國內主要的輸變電設備供應商,以生產和銷售變壓器、電抗器、互感器為主。后根據 雙主業、雙支撐 發展戰略,積極拓展新能源業務,逐步形成了輸變電、新能源雙產業模式。”保變電氣在2014年年報中稱,“2013年起,公司結合實際情況,根據聚焦輸變電主業發展思路,保變電氣產業資源不斷向輸變電產業集中。”
天威硅業的破產無疑是主動“斷腕”的表現。此前,保變電氣方面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也直言“此舉有利于公司聚精會神發展輸變電產業,加快清理非主業子公司及虧損子公司步伐。”
2005年9月,保變電氣收購新光硅業35.66%股份
2007年,保變電氣與岷江水電共同成立天威硅業
2007年,天威集團注冊成立天威新能源控股和天威新能源(成都)光伏組件有限公司
2008年1月,保變電氣與樂山電力共同組建了樂電天威
天威新能源之路
2014年1月,天威硅業申請破產
2014年12月,新光硅業正式破產
2015年4月,樂電天威破產
(關鍵字:光伏 天威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