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低工資比去年上漲20%,原材料價格一年之內翻兩倍以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去年中的6.8到如今的6.3……以往錯開出現的種種成本上漲問題,如今一下子全擺到了出口制造企業面前。壓力之下,第110屆廣交會上“漲”聲一片。
記者昨日從第110屆廣交會現場了解到,大部分生產企業在本屆廣交會上對采購商的報價較去年同期提高5%—20%不等,一向以價格低廉著稱的“中國制造”商品讓一些國際買家望而卻步。
-成本上升
廠商無奈只得提價
記者在110屆廣交會現場采訪了數十家分布于家電、建材、照明等不同行業的企業,負責人不約而同地稱原材料和人工大幅上漲導致“中國制造”的成本近期已出現明顯攀升。
中山市祥基電器有限公司在展會上的產品以抽油煙機、熱水器等為主,其原材料成本中金屬銅占據相當比重。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國際銅價一直在高位運行,價格比去年增加了兩三成,直到9月底才有所回調。該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次展會的產品價格可能要提高10%左右。
人工方面,位于寧波的浙江華裕電器集團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三年來,企業的一線工人雇工成本從每個月1200—1500元增加到如今的2000多元。
佛山日豐管國外市場部副經理程佳佳表示,由于原材料、人工、人民幣匯率三大成本上漲了約25%,該企業在今年春交會時已經將報價總體提高20%。
志高空調海外市場管理部有關負責人分析認為,行業內如今是漲聲一片,企業提價勢在必行,否則今年的利潤將難以保證。
奧克斯空調的有關負責人正在召開現場會議,重點探討定價問題。“要不要跟著漲價,漲價多少,都是問題!”該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說。
廣州機械與設備進出口公司駐埃及首席代表任冰主要負責公司在埃及銷售節能燈和開關等產品的業務。之前“中國制造”主要靠廉價和意大利、土耳其等國的產品競爭,最近兩年,由于原材料上漲和人民幣升值等原因,中國產品成本高了很多,競爭力明顯下降。任冰對記者抱怨說,“現在很多中國制造產品已經很難做了。”
任冰告訴記者,以節能燈為例,其主要原材料稀土今年1月到3月間,僅隔一個春節價格便從250元/公斤漲到2500元/公斤,足足翻了10倍。
多家電器企業接受記者采訪時均表示,由于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上升,變壓器、斷路器等電器產品售價普遍有5%—6%的漲幅。如果加上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影響,有些產品甚至提價幅度達到10%。
“今年光鋁的價格就上漲超過10%,我們的產品只能跟著漲價。”溫州長城電器的銷售經理瞿鵬生說。長城電器是溫州比較大的企業,產品以內銷為主,外銷市場主要在東南亞等地區,年銷售額在5000萬—6000萬美元左右。
-輕微提價
“中國制造”受影響
在價格上漲的同時,許多外貿企業的利潤率卻并沒有提高。廣東順德五金礦產進出口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抱怨,除了人工、原材料價格上漲因素,由于銀根緊縮,貸款利息上升,公司的財務成本也在增加。“純利潤本來就只有3到4個點,現在還越來越低。”
也有部分企業堅持不提價。一家小型墨盒生產商表示,因為客商對價格敏感,自己只能頂住不漲價,成本上漲的壓力只能“轉嫁”給上游企業。
瞿鵬生表示,廣交會開幕兩天以來,他發現來的客戶比上半年要少,產品提價多少讓他有些擔心:“外銷有很大偶然性,我們的客戶多是當地的中間代理商,一不小心就可能被人挖走。”
“我打算用六七十美元買一臺電腦,但是現在廠家要價一百美元,我覺得承受不了。”一位來自土耳其的客商表示,自己正在猶豫是否在本次廣交會上下單。
部分企業人士表示,客戶因為價格上漲而減少了下單的興趣,呈現濃厚的觀望情緒——廠家在觀望是否要提價,提多少價,而國際買家希望降價,因此一直在等待合適的出手時機。
山東霓虹王電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全淮表示,本屆廣交會來的客商明顯下單謹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報價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
實際上,今年以來的漲價已經對“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產生了一定影響。
日本經營廉價商品的知名超市堂吉訶德株式會社輸入事業部朱秋梅告訴記者,今年春季廣交會結束后,超市與部分中國供貨商的交易意向并未落實,原因就是供貨商的價格上漲了。
中英貿易協會總裁Stephen Philips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近兩屆廣交會不少中國供應商報價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有的企業產品報價甚至同比上漲20%—30%,這也許會影響到歐洲采購商在中國的采購計劃,他們可以轉到越南、印度尼西亞、南美等更具價格競爭力的地區進行采購,“但目前,中國產品的優勢仍相當明顯。”
-謀求應對
加速產品更新換代
任冰透露,就其公司經營的產品而言,一般漲價幅度在10%左右就賣不動了。這次來廣交會采購,他已經基本放棄了節能燈這一產品,轉而考慮增加開關器件的比例。他說,在技術相對簡單的領域,中國產品走高質高價的路還是有機會的,但在IT產品等一些技術含量比較高的領域,還是做不過歐洲等地的產品。
與此同時,一些產品短時間內漲價市場又無法接受,生產廠家只能以降低質量為代價來降低成本。以節能燈為例,很多廠家于是開始以降低質量為代價來保持價格優勢,結果導致“中國制造”的口碑越來越差。“我們以前采購的節能燈能點三年,現在的三個月就壞了。”任冰說。
無獨有偶。今年出口額預計達4500萬美元的、生產建筑材料的公元集團海外銷售副總監翁業龍也對記者表示,該集團固定每年向新產品的研發投入達到500萬元,就是因為新產品不僅能比一般產品利潤高至少3個點,還能刺激客戶增加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