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廠商會與電視業務分手嗎?答案是肯定的。
繼日立去年宣布停止日本國內電視機生產后,東芝也于本月做出了同樣的決定,其宣布將在明年3月底止會計年度的某個時間,停止位于埼玉縣的日本國內唯一電視廠生產線。不過東芝仍將在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地的4座工廠生產電視機。
東芝做出此決定源于其電視業務出現的巨額虧損導致公司整體盈利能力下降,旗下電視業務繼上年同期虧損約500億日元。不過日本公司中,在電視業務上虧損的還有索尼、松下、夏普,看著東芝的決定,無法讓人不聯想這3家公司對電視業務的處理。甚至于日本證券界人士已判斷,3家公司“早晚也會做出撤出電視業務的決定”。
缺少跨屏的體系與架構
但也看到日本企業仍在苦苦掙扎,索尼松下傳出將聯合研發新一代OLED顯示技術產品,夏普與臺灣鴻海聯姻來尋找出路。不過這些做法在帕勒咨詢資深董事羅清啟看來業已于事無補。羅清啟昨(28)日在接受中國家電網采訪時認為,“日本的電視產業已經比較難了,不是一個合作的問題,也不是遷出或不遷的問題”。
羅清啟認為,日本電視產業已經是瘸腿狀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日本在電視產業中未有自己的操作系統,現在的電視產業不在于賣出去多少整機硬件,未來的電視產業趨勢是社區化、網絡化。
對索尼、松下、夏普而言,電視機業務未來的形勢已不明朗,日元匯率在高位徘徊看不到期限,這也意味著,這些企業的電視機業務在宏觀金融體系中前景不明。在技術層面,日本企業在軟件與應用平臺領域無建樹,缺少跨屏的體系與架構。“在應用領域里,如果你有就是生產者,如果你沒有,就是消費者”,羅清啟如是比喻應用平臺對于企業建立優勢地位的重要性。
OLED不能成為轉機
或許,索尼與松下合作的OLED項目,被外界看做是日企的轉機,同時夏普與鴻海聯姻或可盤活“液晶之父”的優勢。
不過羅清啟覺得,日本企業真的“很累”,一方面已“火燒屁股”,一方面又“使勁往前趕”。“在OLED上,日企是沒有希望的”,羅清啟非常篤定的說。
與韓國三星、LG相比,日企對于OLED是一項模糊的選擇。在韓國,可以說OLED是政經范疇的,除了企業的決心外,背后最大的推動力是韓國政府。這一點京東方副總裁張宇也有類似看法,他不久前曾向中國家電網表示,“韓國已把OLED看作是‘眼睛產業’”?上攵狾LED在韓國政府與企業中的地位。
羅清啟向中國家電網亦表示,OLED對韓國是顛覆性的產業,他們要在OLED上快速建立產業鏈優勢,并且韓國在這個項目上往往是反周期的投資,已在技術與人才方面積累深厚。但對日本企業來說,OLED還僅是個嘗試性的項目,以日本企業現在的狀況,其實還騰不出手來做這個項目。
對于夏普與鴻海之間的聯姻,羅清啟認為對夏普來說也存在潛在風險,固然業界認為夏普仍然掌握著液晶面板核心材料、設備等技術,但最怕的就是這種優勢只是短期的,長期來看,如果一旦別人形成產業群,產業配套也最終會潛移默化成別人的優勢,夏普有可能因此喪失優勢。
亞洲電視產業前景堪憂
事實上,日本電視產業顯現的危機不是孤立的,如果與蘋果、谷歌等美國公司掌握系統技術優勢對比的話,整個亞洲電視產業前景堪憂。
在羅清啟看來,亞洲電視產業目前仍停留在硬件思維上,缺乏系統性的戰略架構。“未來如果還想著彩電在客廳里安裝就是老古董了”。羅清啟言語頗為犀利。
就在昨(28)日,有報道稱,富士康已正式接到蘋果電視訂單開始試產,蘋果將于今年12月份公布電視機產品,發售時間為明年年初,且蘋果電視機售價將在1500美元至2000美元之間,尺寸在42英寸至55英寸之間。
蘋果電視來襲前,關于蘋果電視究竟長什么模樣一度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而在蘋果電視即將來襲前,有國內彩電企業就發表了不足為患的言論稱,“蘋果做電視是根基于網絡做內容,這在中國有難度,尤其在中國市場,家電分銷網絡與IT截然不同,所以IT想拓展,首先做渠道。”
其實,蘋果電視究竟長什么樣?是否來中國市場與本土企業參與競爭?兩者意義不大。核心問題是,如果蘋果電視能給用戶帶去趣味無限的超級體驗,并能與iphone、ipad融通互動,即使蘋果電視的設計很“土鱉”,果粉也依然會照單全收。
“你要知道,未來的趨勢是,一切屏幕皆電視”。羅清啟最后仍強調說,認為只有電視機才是電視機已經過時了。